本報記者 李鳳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夢珂 實習生 周琪
“老李3畝150元,老張1.4畝70元……”6月5日,睢縣董店街道楊橋村的麥田里,機聲隆隆,收割機不停穿梭;周玉峰正忙著丈量土地,并把明細記錄在小賬本上。
“這可是我們的‘寶貝’,上面記錄了我們收割過的麥地面積、主人信息和費用,最后得一總兒算賬。麥收能掙多少都在這里呢!”周玉峰邊說邊把本子裝進口袋。
周玉峰是商丘市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周集鄉(xiāng)一個農(nóng)機團隊的成員。周玉峰主要負責記賬,團隊成員李明顯負責駕駛收割機,另外一名團隊成員協(xié)助周玉峰丈量土地。
“每年這個時候,看到麥子熟了,是俺最高興的時候。”李明顯說。
收割、脫粒、卸麥,具有十余年收割經(jīng)驗的李明顯操作嫻熟。村民開來農(nóng)用四輪車,停在收割機旁,麥粒從卸糧筒一瀉而下,落進車里。
這塊地還沒收割結束,就有村民前來叫農(nóng)機手。
“別著急,我先給你量地去,按順序一塊地接著一塊地收。”說著,周玉峰拿上土地面積測量儀,跟隨村民去了另一塊麥田。
過了一會兒,李明顯剛把這塊地收完,一臺耕種機就開進地里,趁著地軟,墑情好,村民立即把花生種上了。
李明顯告訴記者:“從早上7點開始作業(yè),一直忙到天黑,一天能收六七十畝地,地況好的麥田十幾分鐘就能收完一畝,輪式收割機馬力大、移動靈活、效率很高。”
為了更好地助力夏收,該村“兩委”將農(nóng)機手們安排在田地附近的村民家里居住,有時還為他們提供飯食。
一天的作業(yè)結束后,周玉峰和同伴來到住處歇息。
周玉峰和李明顯翻開了記賬本,計算著今天的“收成”,商議著明天的計劃。
“這幾天抓緊干,回去還要收咱村的麥子,我自己流轉的十幾畝地還等著收割呢。”李明顯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