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名稱:賈湖骨笛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器物規(guī)格:長23.6厘米
出土時間:1987年
出土地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
掃描下方二維碼,解鎖更多知識,還可以“吹”響這支骨笛: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所有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后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fā)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么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后聞名于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chuàng)制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這支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后,這支賈湖骨笛挺進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鎮(zhèn)院之寶”的行列,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zhèn)院之寶”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