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大禹治水、禹劃九州……這些究竟是還是確有其事?作為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由于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夏是否存在一度引起學界爭議。
10月14日,“母親河畔的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以及二里頭遺址宮城,希望能夠穿越到遙遠的夏朝,尋找最早的中國。
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qū)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面積不少于3平方公里。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只有2.2厘米高、0.75~0.95厘米寬的微雕精品骨猴……一件件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展現(xiàn)著先人的智慧。
迄今為止,在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宮殿建筑群和宮城、都邑中心區(qū)主干道網以及官營作坊等重要遺跡,出土文物數(shù)萬件。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據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侯玉珂介紹,在二里頭遺址,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多項“中國之最”: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以及一件長70厘米的綠松石龍形器——被視為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tǒng)的根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里頭遺址出土器物中,有些具有鮮明的鄰近地區(qū)其他文化特征。作為二里頭文化重要禮器的陶酒器盉、爵,向北見于燕山南北,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長江流域一帶,西達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一帶。
“在內部高度發(fā)展的同時,二里頭文化強力向外大范圍擴散,通過兼收并蓄匯集了中華大地早期文明的精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解讀,在這一過程中,華夏國家完成了由多元向一體的轉型,“中國”的雛形得以形成。
侯玉珂說,隨著黃河戰(zhàn)略實施,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保護迎來新機遇,這部“無字地書”將揭秘更多歷史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