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明幾凈的辦公室里,入行已有一段時日的程凈坐在辦公桌前,聽著某位學生母親哭訴。孩子的天性難改讓這位年輕媽媽深感絕望:“你們機構(gòu)很好,老師們都很負責,您也待孩子真誠走心,但是我放棄了...”相對而坐的程凈心里很不是滋味,無望的言語往往更讓人難以接受。程凈深知,這位媽媽不是放棄了她所在的機構(gòu),而是放棄了對自家孩子的培養(yǎng)。
像一記重拳打在了心臟,負責經(jīng)營的程凈開始有了接觸教學的想法。當時的教培行業(yè)較為單一,單純只給孩子們輔導習題,幾乎沒有機構(gòu)做到將教學和孩子的成長切身聯(lián)系起來。「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程凈大膽將教育過程細分,結(jié)合孩子們的不同性格、興趣愛好打造出較為理想化的教學模型,當她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闡述給機構(gòu)高層,卻因推行困難、效益不好為由回絕了。
也許是那位母親的哭訴,也許是教學想法被否決,程凈無法專心回歸經(jīng)營,她想盡一己之力為孩子們做點什么。